1902班江子钰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在我牙牙学语时,外婆教我逐字逐句地念这首小诗。我当成歌儿时不时哼,哼着哼着便哼进了心底。
农村少不了田野,田野少不了农民。我对农民的印象是很深的,因为外公外婆都是农民。外婆很喜欢带我去锄地,太阳火辣辣的,金色的田野就赤裸裸地接受着洗沐。外婆很瘦,穿着单衣,和传统形象的农民一样,枯柴是最好的形容。可也许是拿着重铁锄,也许是下了一辈子地,风儿永远只在她背上落一场雨,怎么也吹不倒她。秋天稻子金黄时,一筐一筐的谷粒倒入打米机中,噼里啪啦的声儿像鞭炮,让人特别高兴。这时,总能吃到一碗粒粒分明的,饱满的,白中带黄的,香喷喷的米饭。外婆总说:“一粒也不许剩!”“为什么!才几粒米,还不如一颗糖贵的!”我反驳。那天,外婆眼里闪着泪花,而那段话我永远也忘不了。
“芋头,新中国解放前,中国被外国百般欺压辱打。我们的红军长征缺粮,挖野草,吃鱼骨。而底层农民更加艰难,几十年了,我还记得,那年我爹为了让一家七口人吃上饭,没日没夜的干,最终因为地瘠,不仅没个好收成,还被地主官僚打压纳税。在那个年代,我亲眼见到多少人死于饥荒,饿肚子成为了洗脸刷牙的事。一粒米也是奢侈啊……米都没有,怎么浪费呢?”
那是我第一次意识到原来我每天几近讨厌的大米,是这么来之不易;原来在祖国繁荣前,有这么一段伸手不见五指的牢笼岁月。现在,家家生活奔小康,可外婆外公还是会早出晚归,并不许我有一丝浪费。每一次,当我见外婆被锄头压弯的背和被镰刀割坏的手,我想,原来这就是“悯农”。
古人云: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祖国日渐强大,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好。当我们回望粮食的发展历程,又何不是愈来愈好?1973年,袁隆平研发出杂交水稻,从此粮食迎来高产;2017年,我国研发出海水稻,用盐碱地多养活8000万人口;2019年,第三代杂交水稻亮相,突破亩产1200公斤“天花板” ……在这样的趋势下,无疑人们再也不用为粮食操劳。可奈何福无双至,伴随着幸福与喜悦,越来越多的浪费现象随之出现。越来越多像我一般大的孩子不珍惜粮食,他们体会不到缺粮的痛苦。当我看到食堂出口人一般高的剩菜、剩饭桶,我的心就像被揪着般难受。当人们浪费粮食,可曾想过那么多满脸沧桑的农民,可曾想过这些粮食是多么来之不易,更可曾想过现在世界上还有那么多战争国家的孩子没吃没喝没穿?
中国是十四亿人口大国,如果每人每天节约一粒米,那么总数量将会是一个庞大的不可估量的数据。珍惜现有的,才能更好地把握未来,不辜负默默奉献的人,不辜负国家。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人人都会吟诵的小诗,不仅仅是劝诫,它包含了粮食的来之不易,包含了中华民族的勤劳与智慧,包含了中国农民的善良与朴实……让我们从此刻开始,别让浪费成为惯习,别让一粒米成为奢侈。
1903班姚晨宇恬
谈起浪费不由得让人想起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是啊!如今随着时代的改进,科技的发展。节约粮食在人们心中已经被忽视了。人们对节约意识也逐渐削减了,就拿我们每个家庭来说,每当孩子过生日时,许多人就会买一个或两个几百元钱的蛋糕,却只是为了拍几张照片发个朋友圈,本来是用来食用的蛋糕却被大人和孩子们当做玩物,抹到脸上头发上到处都是玩得不亦乐乎。这种铺张浪费的现象比比皆是。
据现在数据统计显示,在中国每年浪费粮食的总量足够日本这种小国平均一年的口粮,当你看到这一种中国式浪费时,你会怎么想,你是否会想起从小那一句背的滚瓜烂熟的,‘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古诗呢?
在今年的重大疫情当中,许多农民因为不幸患得新冠病毒,从而丧失了劳动能力,可想而知粮食的紧缺笈笈可危。如今的社会上,节约粮食是我们每一个社会公民义不容辞的义务,食堂里节约是一种光荣,浪费是一种可耻的标语,无处不在。他时刻告诉着我们节约粮食不仅是对劳动者们的尊重更是将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美德发扬传承了下去。节约粮食,拒绝浪费,从自己做起。不管是在哪里,无论是餐厅还是家中都要时刻光盘行动。让节约成为一种无处不在的美德。
日省一粒米月节一斤粮,凡事贵在坚持。节约,从点滴做起,我们只有共同做到节约每一滴油,不浪费每一粒粮,这样我们的生活才会变得更加富有,我们的祖国才会变得更加繁荣昌盛。
一粒米,千滴汗。粒粒粮食汗滴换。所以,从今天开始,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节约粮食从我做起,拒绝浪费从我做起!
1928班胡佳悦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题记
自古至今,节约始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诸葛亮曾说:“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唐代诗人李绅也写下“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耳熟能详的千古名句。节约已经深入人心,它是一种高贵的精神品格,更是一种可贵的忧患意识。
饥饿,是:θ嗣堑乃郎。每6秒就有一名儿童因饥饿而死亡,全球每年浪费的粮食价值达7500亿美元,而在中国,倒掉的粮食相当于2亿多人的口粮!看到这组触目惊心的数据,你或许十分吃惊 ,在当今物质条件快速进步的时代,竟然还有那么多人无法满足温饱!你可知,你毫不在意地倒掉的粮食,是多少孩子所渴求的?
袁隆平爷爷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他将一生奉献给了可爱可敬的水稻。他心怀高远志向“让所有人民吃上饱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在田野里劳作,为农民百姓造福,养活了数不清的中国人。袁隆平爷爷是我们的榜样,节约从来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付诸行动。从自己做起,不浪费食物,将剩下的菜品打包,不做“常剩者”,争做“光盘小能手”,吃不完便“兜着走”。
厉行节约,要在全社会倡导拒绝浪费的观念。有些人认为,饭菜是自己买的,想浪费就浪费,然而这种观点是错误的,虽然粮食是自己买的,但是资源是大家共同的。中国人很多认为只有点越多越好的菜,才能展现出对对方的欢迎、感谢和自己的大方、热情,而每次都会剩下大量菜品,有些甚至都没有动过。这种舌尖上的浪费现象相信并不少见,但是,这种 “中国式款待”真的正确显示了自己的诚意吗?答案是否定的,请客不一定是吃很多吃很好,最重要的是以诚相待,以这种浪费资源的方式,反而是舍本逐末。警钟已经敲响,愿以后这些现象能够消失,让社会充满文明节约之风。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只有勤俭治国,国家才能长治久安,让我们跟随习近平总书记的倡导,践行节约美德,完成光盘行动。
拒绝浪费之气,发扬勤俭之风!
新萄京娱乐网址2492777 1919班 彭越
当五星红旗高高飘扬,我们会发自内心地骄傲与自豪,我们是中国人!是。乱淮奈颐窃谧婀幕潮Ю锍沙,享受着祖国的的温暖呵护,我们一定是充满着自豪,洋溢着幸福。但是在不愁吃喝的今天,我们是否应该思考幸福的源泉,又是否该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呢?
日前,有报道称我国每年浪费的粮食约3500万吨,这个数字接近中国粮食总产量的6%,换算一下,也相当于今年全国夏粮直接损失1/4。与此同时,全球每6秒就会有一个儿童因饥饿而死去。看到这些触目惊心的数字,我不禁陷入沉思。桌上杯盘狼藉,满桌剩菜剩饭,在生活中“剩宴”已经司空见惯,我也从来没有细细去品味“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一首我们耳熟能详的唐诗。
暑假期间,在电视上看到袁隆平90岁生日,爷爷不禁感叹道:“如果没有他,我们现在还有很多人吃不饱饭。”回顾爷爷的一生,他历来都是以一名老党员来严格要求自己,虽已年逾古。固焯煜碌馗苫,生活节俭朴素。与共和国同龄的他,在青少年时期经历了三年大饥荒,深知粮食来之不易。寒来暑往,在我的印象中,每次回老家,爷爷总是等我们吃完饭了,他才干完活来吃饭,即使大家每次都催促他,他也是坚持等我们吃得差不多了才上桌。直到今年暑假,我才仔细地观察了爷爷,每次所有的饭菜都是他来光盘,即使剩饭剩菜也舍不得倒掉,下一餐他接着吃。收拾餐桌的时候,还不停地碎碎念,数落我们这群小孩子骨头没有咬干净,碗里的饭粒还剩了好多等等,然后又说在家里是可以喂鸡,择菜剩下的叶子也可以剁碎弄成鸡食,在城里呢?哎!
是。孀湃嗣巧钏降牟欢咸岣,物质生活也比以前丰富许多。但随之而来的,却是节约粮食意识的淡。筒妥郎系睦朔。当我们随意倒掉吃剩的粮食的时候,是否会想到那些还在温饱而发愁的人们;那些因为没有东西吃而活活饿死的孩子;还有农民伯伯们辛勤的汗水。
2020年8月11日,习近平对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作出重要指示。他指出,餐饮浪费现象,触目惊心、令人痛心!尽管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对粮食安全还是始终要有危机意识,今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所带来的影响更是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每个人都应当从自身做起,不要因为浪费得起就可以浪费,我们要把浪费视为一种可耻行为,而节俭是一种态度,一种美德,一种选择,一种远见。让我们共同努力,拒绝“舌尖上的浪费”,做餐饮节约食尚者。
1919班 丁紫怡
属于我们的风筝断了线……
六个春夏秋冬,十二张期末卷,两千多天,无数欢声笑语,换来了几张毕业照,换来了一句“我们毕业了”,换来了我们对未来的美好期许。
小学生涯最后一天,我们穿着自己最喜欢的衣服,怀着不舍的心情,坐在了那个只属于我们的位置。班主任走了进来,她身穿一条纯白色的连衣裙,化着淡淡的妆,头披黑色长发。我才发现,原来她这么美。同桌走过来拍了拍我的肩,说:“干嘛呢!走。氯ヅ谋弦嫡。”我才回过神来:“。颗,来了来了。”下楼梯的我停了下来,想到:这也许是我们最后一次合影了吧,我们下次再见也不知是何时。
操场上,没有了往日体育课的加油呐喊声,没有了往日课间游戏的欢笑声,也没有了整齐的路队,有的只是整个校园的安静,仿佛学校的一草一木对于我们的即将离开也充满了不舍。我们换上了博士服,班主任看到了手忙脚乱的我,不禁“噗呲”了一声,笑着说道:“你过来,我帮你整整。”看到“救星”的我连忙跑过去,露出了一个灿烂的笑容。班主任嘴里絮絮叨叨着:“这里应该这样穿,领子往这边翻……”对上她那宠溺的眼神,不禁心酸:唉,不知道何时才能再次听到你的唠叨了。
换好衣服后,大家各自找到位置,坐了下来。随着“茄子”一声,毕业照上呆呆的笑脸为小学生涯的一切画上了一个并不完满的句号。若你仔细看,你定会发现:总有那么几个同学,眼眶已红。
在最后的几个小时,没有争吵,也没有喧闹。原本不和的两个人,在此刻和睦相处,每一个人都不想后悔,不想留下遗憾。
最后,一句“毕业快乐”结束了这一切。毕业照定格的虽只是一瞬间,但令人怀念的却是这六年。
毕业的那一刻,我们没有哭。我们笑了,看着属于我们的风筝飘向远方。